剛剛落幕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系統傢俱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新型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省發改委有關處室負責人認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汽車貸款量的原則,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進得來——加快“人的城鎮化”,從解決農民市民化入澎湖民宿手,增強人口集聚能力
  “真沒想到,這裡的生產生活這麼方便舒適。”在昆山化療副作用工作多年的付榮華回到老家合肥,在經開區某企業當技術工人,住進了企業自建的公租房,他欣喜地發現,兩房一廳的精裝修房,經補貼後他每個月只需承擔兩百多元的房租即可。
  窯河灣畔的長豐縣水湖鎮孔圩村村民王統斌一家三口,從前靠種糧維持生活,一年忙到頭只能混個溫飽,住得茅草屋透風漏雨,連孩子學費也交不起。後來聽說崗集鎮多家汽配企業對農民工用量較大,王統斌便將輟學在家的兒子送進技校進行專業培訓,兩年後,兒子被一家橡塑公司錄系統傢俱用,月工資達3000多元。這期間,王統斌和妻子也跳出傳統種植圈子,在“村村通”路旁,開闢了兩畝多地的草莓大棚,每年“坐家”收入3萬多元。如今他家推倒茅屋住樓房,各種電器設備應有盡有。王統斌興奮地說:“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興起,俺家的生活從‘糠籮’走進了‘米籮’”。“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這對我省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機遇期。我省是農業人口占比較高的發展中省份,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關鍵在於釋放剩餘勞動力,給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提供空間,給工業化進程提供人力保障。”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經濟師李紅梅說。
  省社科院近期一項調研發現,我省已進入城鎮化發展黃金期,農業人口市民化有所突破,但是城鎮化過程中,“土地城鎮化”明顯比“人口城鎮化”跑得快。 2008年至2010年城鎮建成區面積由3912.82平方公里增加到4262.20平方公里,同期城鎮人口由2448萬增加到2573萬,人口城鎮化比土地城鎮化大約低6個百分點。
  “當前突出問題是許多地方只註重城鎮建設而忽視農民進城,這種傾向必須糾正。”省政府參事、省社科院研究員孫自鐸認為,城鎮化中大量占用土地卻沒有人口的城鎮化,是偽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是要解決農民變市民滯後的問題。農民未能融入城市,不願放棄土地使用權,兼營土地卻不好好耕種成為普遍現象,農業效率低且拋荒嚴重,阻礙農地流轉與集中,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
  “新型城鎮化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從解決農民市民化入手,使社會結構的變動與經濟結構變動趨於一致。”他認為,城鄉建設都要合理與科學規劃。
  省發改委規劃處處長何春認為,各地應在主體功能區的框架下,依據自身資源、環境等稟賦,增強人口集聚能力。以皖江城市帶、合肥經濟圈為主體的江淮城市群適宜大規模集聚人口,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相匹配,應當作為我省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要壯大合肥、蕪湖、安慶、蚌埠、阜陽、黃山等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合(肥)淮(南)、蕪馬、銅池、宿(州)淮(北)融合互動,推動沿江城市跨江發展,其他地區圍繞現有城鎮進行據點式開發,構建以江淮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
  留得下——有產業做支撐,大中小城市合理髮展,造就更多就業崗位
  肥東長臨河鎮,緊鄰環巢湖旅游大道旁,一片井然有序的園林映入眼帘,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拋荒的農田。 “這裡周邊360畝是我們2011年底建起來的第一塊園林基地,種植著香樟、桂花、紫薇等。 ”2008年,“北漂”數年的張勁松返鄉創業,創辦了園林綠化公司,承租農民土地,種植經濟苗木,目前基地規模已壯大到1500畝,還帶動了當地上百人就業。
  環巢湖大道、京福鐵路等項目,喚醒了長臨河這座沉寂的古鎮。 “搞城鎮化,得先有產業。把人聚過來,還得留得下。在城鎮上生活,不比農村,水電氣樣樣花錢,不能讓他擔心明天吃什麼,沒了地以後怎麼辦。 ”長臨河鎮黨委副書記牛張勇對記者說,城鎮化不光是農業轉移人口拆遷安置,產業發展也得跟上。基礎設施要擴容,還要立足古鎮特色,發展旅游、現代農業、文化產業等。
  “城鎮體系建設上,要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有一批有一定吸附能力的大城市,也要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何春認為,按照城鎮化率達到70%測算,意味著我省城鎮人口將達5000萬,即到2030年,相繼有2200萬農民進城,平均每年約120萬人,這要求必鬚髮展吸納人口能力強的產業,如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相應發展商貿服務業,造就更多的就業崗位。
  省社科院城鄉經濟研究所所長呂連生認為,大中城市周邊的小城鎮,可以承接城市的物流、教育、休閑等功能,發展成為中心城市服務的衛星鎮,比如處在合肥市輻射圈的上派等小城鎮。在省域、縣域交界處的小城鎮,比如皖西北重鎮,未來發展應突出貿易、交通、服務功能,強化跨區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融,側重拓展交通、信息、倉儲、旅游產品開發等產業空間,加速要素集聚,形成地域特色。
  在孫自鐸看來,在一些中心城市有較大發展的地區更要註重中小城市和新市鎮的發展,使農民進城成本低些、容易些。但也不宜一開始就過多地發展小城鎮,這階段城鎮發展著重要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城鎮講規模效益,達到一定規模後才有效益,若太小,與農村差別不大,吸引力不強。當前縣城鎮就值得大力發展,具有吸引農民的多種有利條件。
  省住建廳廳長李明認為,應遴選一批有一定產業基礎、人口規模、發展潛力且符合地方政府發展目標的中心鎮,按照特色產業型、交通樞紐型、歷史文化型、人口聚集型等,分類進行重點扶持,把小城鎮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吸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和進城的“橋頭堡”,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過得好——打破壁壘分割,基本公共服務對接,提升勞動技能
  “二十多歲,是兩個崗位搶一個人;四五十歲,就是兩個人搶一個崗位。”年過五旬的王新志師傅說,每年一過完年,發現找工一年比一年難,有要求持證上崗的,有要求年齡在45歲以下的,有要求高中學歷的,像他這樣僅有初中文憑,拿不出技能證書,年齡又偏大的人來說,在城裡打工變得愈來愈難。
  而四十多歲的安慶人江榮樂則已經在合肥安家落戶,從普通的搬運工、腳手架工做到了一家架業公司的中層,年收入十萬元。他表示,對腳手架業務的鑽研和精通讓他在城市站穩了腳跟。
  富口袋,得先富腦袋。李紅梅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必須審慎對待、穩妥推進。一是,尊重農民的意願,不能採取強制性措施。二是,對於要轉為市民的農業人口,要做好城鄉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對接。三是,註重農業轉移人口的技能培訓,尤其是再就業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以免因不適應城市發展而變成貧民。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關鍵是要加快現行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剝離附著的社會福利制度。”何春認為,綜合推行住房保障、勞動用工、教育、社保等多項改革,實現進城農民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降低農民在城市生活、就業成本,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鎮轉移,使進城農民“進得來、留得下、過得好”。在提升其勞動技能的同時,培養市民理念,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時,發展城市文化,形成特色。
  “先解決已到城鎮的農民工存量,同時考慮增量。 ”孫自鐸認為,先解決失地農民,接著解決在城鎮已相對穩定就業的農民工,以後再解決大批農民進入城鎮。總之,要使農民進城要有序,著力推進而又不至於盲目。(鄭莉)標簽:新型城鎮化 農業轉移人口 農民市民化編輯:周曉留  (原標題:新型城鎮化:農業轉移人口怎樣“進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ujr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